污水處理廠進泥柱塞泵
在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系統中,進泥柱塞泵是核心輸送設備之一,主要用于將高濃度、高粘度、含一定雜質的污泥(如濃縮池污泥、調理后污泥)穩定輸送至后續處理單元(如板框壓濾機、帶式脫水機、污泥消化罐等)。其核心優勢在于對 “難輸送介質” 的適應性強,能在高壓下實現好的、穩定的流量控制,是解決污泥輸送難題的關鍵設備。
一、核心工作原理
進泥柱塞泵基于 “柱塞往復運動” 實現污泥輸送,本質是容積式泵的一種,具體流程可分為兩個沖程:
吸入沖程
電機(或液壓系統)驅動柱塞向后運動,泵腔容積擴大,形成負壓;此時,吸入端單向閥打開,排出端單向閥關閉,污泥在負壓作用下被吸入泵腔。
排出沖程
柱塞在驅動力作用下向前運動,泵腔容積急劇縮小,腔內壓力升高;當壓力超過排出管路阻力時,排出端單向閥打開,吸入端單向閥關閉,泵腔內的污泥被高壓擠壓至排出管路,完成一次輸送循環。
通過柱塞的連續往復運動,污泥被 “間歇性但連續” 地輸送至下游,且壓力、流量可通過調節柱塞行程、往復頻率實現好的控制。
咸陽華星泵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進泥柱塞泵在污水處理廠使用現場
二、針對污水處理廠的核心特點
污水處理廠的進泥(如濃縮污泥含固率 8%-15%、調理后污泥含固率 15%-25%)具有高粘度、高含固率、易沉降、含細小雜質(如砂礫、纖維) 等特性,普通離心泵(易堵塞、壓力不足)難以適配,而進泥柱塞泵通過結構設計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:
咸陽華星泵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進泥柱塞泵在污水處理廠使用現場
核心特點 | 具體優勢 & 設計適配 |
---|---|
強介質適應性 | 可穩定輸送含固率≤30% 的高粘度污泥,泵腔、流道設計較粗(避免堵塞),過流部件(柱塞、閥座)采用耐磨材質(如不銹鋼、陶瓷),耐受污泥中雜質的磨損。 |
高壓輸送能力 | 排出壓力可達 0.8-2.5MPa(甚至更高),能克服長距離輸送(如跨廠房)、高阻力設備(如板框壓濾機進料口)的壓力損失,保證污泥 “壓入” 下游設備。 |
流量好的可控 | 流量與柱塞行程、往復頻率成正比,可通過變頻電機、液壓調節系統實現流量無級調節(調節范圍 5%-100%),適配污水處理廠污泥量波動(如早晚進水高峰導致的污泥量變化)。 |
低泄漏、環保性 | 柱塞與泵腔之間采用 “組合密封件”(如 V 型圈、U 型圈),密封性強,可有效防止污泥泄漏(避免二次污染);部分型號配備泄漏收集槽,進一步降低環保風險。 |
結構耐用性 | 傳動部件(如曲軸、連桿)采用高強度合金材質,耐沖擊;單向閥采用 “球形 / 錐形閥芯 + 彈性密封圈” 設計,啟閉靈活,不易被污泥中的纖維、雜質卡阻。 |
三、典型應用場景(污水處理廠內)
進泥柱塞泵的應用貫穿污水處理廠 “污泥濃縮→調理→脫水→外運” 的核心流程,具體場景包括:
濃縮池→污泥調理罐
輸送初沉池 / 二沉池的濃縮污泥(含固率 8%-15%)至調理罐,需穩定流量以保證調理劑(如 PAC、PAM)與污泥的混合比例好的。
調理罐→脫水設備
輸送加藥調理后的高粘度污泥(含固率 15%-25%)至板框壓濾機、廂式壓濾機,需高壓(1.0-2.0MPa)將污泥壓入濾室,是脫水環節的 “進料核心”。
消化池→后續處理
輸送厭氧消化后的消化污泥(含固率 20%-25%,粘度更高)至脫水設備或污泥干化機,需耐受消化污泥中的微量腐蝕性氣體(如 H?S),因此過流部件需防腐處理。
污泥回流 / 轉運
用于廠區內污泥的短距離轉運(如從污泥儲池到應急處理設備),適配間歇性、變流量的輸送需求。
四、日常運維關鍵要點(降低故障、延長壽命)
進泥柱塞泵的故障多與 “污泥殘留、密封磨損、雜質卡阻” 相關,日常運維需重點關注以下環節:
1. 定期檢查與清潔
班前檢查:查看密封件是否泄漏(如泵體周圍有無污泥滲出)、單向閥有無卡阻(聽運行聲音,異常噪音可能是閥芯卡澀)、潤滑油位(傳動箱、液壓系統)是否正常。
班后清潔:停機后用清水沖洗泵腔、吸入 / 排出管路(避免污泥在泵內干結,下次啟動時導致堵塞或密封劃傷);若輸送含 PAM 的調理污泥,需徹底沖洗殘留的絮凝體。
2. 易損件更換
進泥柱塞泵的核心易損件為密封件、單向閥閥芯 / 密封圈、柱塞,需根據污泥特性和運行時長定期更換:
密封件:一般 3-6 個月更換一次(若污泥含砂量高,需縮短至 1-2 個月),避免泄漏擴大。
單向閥組件:6-12 個月檢查一次,若發現閥芯磨損、密封圈變形,需及時更換(否則會導致流量下降、壓力不穩)。
柱塞:1-2 年檢查一次,若表面出現劃痕、腐蝕,需更換(避免劃傷密封件,導致泄漏)。